第一篇:
亲子沟通小秘诀
引言: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夸奖,那如何夸奖才有效呢?
秋秋最近有个新闻,说的是一个初中的女生妙妙在父母离婚后跟着爸爸生活,但是爸爸性格暴躁,对她非常严格,从来不会夸奖她,妙妙渐渐觉得自己是个很差劲的人,后来她就抑制不住告诉妈妈想要和她一起生活,于是妈妈将爸爸诉至法院要求变更抚养权。
在亲子关系中沟通非常重要,好的沟通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关于沟通的话题,我们邀请到了律宏家庭教育研习社的特聘心理学专家宋俊老师来给我们支支招!
秋秋:老师您在学校深耕青少年心理教育多年,就案例中的爸爸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否能给到家长一些启示呢?
宋老师:青少年的亲子沟通中,我们认为,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关系大于教育,二是鼓励多于批评。
案例中,妙妙在父母离婚后,特别需要关爱,让她过渡好这个家庭变动的阶段,并且确认自己不会因为父母分开而被“抛弃”。此时,当妙妙的父亲表现出严格教育、暴躁的一面,那就会让妙妙感到自己是一个人、没人理解我、父亲不喜欢我,久而久之就会因为沟通减少、沟通不对频而使亲子关系僵化。
秋秋:那么在亲子沟通中,怎么让孩子觉得我是被重视的、我是可爱的,可以传授一些亲子间表达爱的技巧吗?
宋老师:每个父母都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而孩子也有自己习惯的接受爱的方式。比如,妙妙格外需要倾听,陪伴,需要语言上的认可。
具体怎么沟通表达爱意,我们下期再跟大家分享。
宋 俊 | 律宏家庭教育研习社特聘心理学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系统排列导师、潜意识图卡咨询师、国际鼓励咨询认证讲师、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美国儿童社会情感讲师、内勒斯系统排列&生命整合疗愈师。深耕教育13年,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并积累大量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案。带领的沙龙和工作坊包括:女性自我魅力、个人成长、亲子沟通、特殊支持家庭力量、青春期亲子成长、性教育、芳香护理、OH卡体验、青少年与儿童注意力提升等主题。
陈秋芝 | 律宏家庭教育研习社主理人
上海律宏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上海市嘉定区律宏法律服务调解中心调解员、TTT国际C&G高级职业培训师、国家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CFECC家庭教育中级指导师、CFECC家庭教育高级讲师,擅长婚姻家庭法律服务。
第二篇:
学会“爱的表达”
引言:夸人方法千千万,但要夸到对方心坎儿里可不简单,让我们跟着心理学专家一起解锁夸人密码!
上一期我们跟大家讲到女孩妙妙在父母离异后跟着爸爸生活,因为爸爸要求高,日常沟通语言比较简单、粗暴,让妙妙内心很受伤,于是想要跟妈妈一同生活。那么,如果妙妙的爸爸可以用心学习一些沟通技巧,是否能够消除他和女儿之间的隔阂呢?
秋秋:生活中像妙妙爸爸那样把孩子放在心间,但语言上冷漠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内心非常爱孩子,可是总觉得自己表达不出来,宋老师老师,对于爱的表达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跟家长们一起分享一下吗?
宋老师:怎样表达认可才更有利于沟通呢?“你真棒!“”你好厉害”类似这样表扬的言语在青春期的孩子看来是敷衍的回应,而且会让孩子为了维持“很棒”“很厉害”的人设而不敢挑战困难。所以我们说的“鼓励”是指聚焦在描述孩子的行为和过程,比如可以这样说:今天去超市的时候,你帮妈妈拎了购物袋,让我轻松很多;你经过反复的练习,终于把这首曲子练会了,妈妈看到你很有耐心……这些鼓励的话语就很具体、很清晰,孩子也就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继续保持的。
秋秋:的确,鼓励多于批评才能维系好的亲子关系。本案中,妙妙明确表达了要求随妈妈共同生活的强烈意愿,并说明了理由,法院最终尊重了她的意愿变更为由妈妈抚养妙妙。根据我国法律,抚养权纠纷会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同时,也希望妙妙爸爸以后也可以夸夸孩子,夸到妙妙心坎儿里,重拾美好的父女情谊。
Ø 家庭教育小贴士:每个人出色的行为都应当被提醒,夸赞是种美德!
第三篇:
鸡娃OR佛系,家长该如何抉择?
中国有句古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够成才那可是煞费苦心。最近,四川有位妈妈为了女儿能够成才,从幼儿园开始了“鸡娃”之路,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妈妈要求很高,经常会因为学习问题骂女儿,更过分的是,这位妈妈还对女儿痛下狠手,致使女儿身上满是淤青。一向“佛系”的爸爸再也忍不下去了,遂提出了离婚,原本美满的家庭眼看就要走向瓦解了。很多家长对选择“鸡娃”还是“佛系”都十分困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鸡娃”吧怕伤了亲子关系,“佛系”吧又怕孩子不成才耽误未来发展,让我们来请教一下青少年心理学专家宋俊老师是如何拆解这个问题的。
秋秋:宋老师,“鸡娃”还是“佛系”,我们到底该怎么选呢?
宋老师:这是个非常现实的困惑,相信每位家长都面临过这样的选择。“鸡娃”和“佛系”其实本身没有好坏,而且也从来不是父母个人选择,而是需要结合孩子的特点来进行选择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需要父母首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个性特点。在这里和大家分享MBTI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家长们可以观察自己孩子补充精力、认识世界、判断事物方式,以及生活动态度的特点,从而选择是顺其自然,还是给孩子“打鸡血“。所以说,“鸡娃”和“佛系”是需要根据孩子特点来选择的。如果家长们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会组织相应线下活动为大家提供更多观察孩子的视角。
秋秋: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型,无论是“鸡娃”还是“佛系”家长都应当拿捏好尺度,“鸡娃”的家长更应注意的是: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第22条,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学习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体魄有力才是未来幸福生活的基础。
Ø 家庭教育小贴士:做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家长,无隔阂地把爱与智慧传递给下一代。
第四篇:
如何缓解分离焦虑?
每到开学,幼儿园门口总要上演一幕幕宝宝“哇哇大哭”难舍难分的“大戏”,入园意味着需要重新适应环境与培养新的习惯,对低龄小朋友来说的确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不仅是孩子,家长可能也会存在分离焦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做哪些调整来应对这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呢?
秋秋:许多低龄小朋友将开启人生首次校园生活,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入园入托内心总有些不安。北京有这样一位家长,控诉幼儿园主班老师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还用语言威胁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半夜还做噩梦,要求园方停业整顿、老师下岗、孩子转班。宋老师,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幼儿不愿上学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家长又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宋老师:对于低龄小朋友来说,上托班、幼儿园可能是他们第一次与家人长时间分离,从过去随时可以找到亲人的状态,切换到几乎一整天都看不到家人的环境中,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分离焦虑”的出现。
秋秋:那分离焦虑会导致孩子做噩梦吗?
宋老师:如果孩子做噩梦的话,很有可能是遇到了超出他承受范围的重要事件,比如听到有人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或者在入园之初频繁更换养育者、接送人,被老师严厉批评、关小黑屋、威胁等。所以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由于每个孩子表达能力不一样,我们可以运用涂鸦绘画,故事投射,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在世界,帮助我们了解到他真实的恐惧或担忧。
秋秋: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幼儿入园这件事,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过度焦虑,对园方产生了不信任,家长该如何缓解焦虑呢?
宋老师:是的,刚刚进入托班或幼儿园的孩子,产生分离焦虑是较为正常且普遍的。一般来说孩子的适应过程在1-2周。家长们不用过度担心,在开始的阶段要“长期坚持”,不要“上上停停”,同时,在这个阶段多一些陪伴孩子的时间,时刻关注情绪变化。如果在2周之后,孩子依然表现得不开心、抗拒,那么就要和老师沟通、和孩子沟通,了解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哪些事情,再给与相应的支持,需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秋秋: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变化,并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认知,妥善处理好家校关系,家长与教育机构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Ø 家庭教育小贴士:送孩子入园要长期坚持,不要“上上停停”,孩子的适应能力远比家长想象的更强!
第五篇:
辅导作业,你头疼吗?
人们都说,没有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孩子幼升小的第一年是检验亲子关系的挑战期。今年3月,广东汕头一位爸爸因为辅导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作业上头,不仅暴打孩子,连妻子也打,街坊邻居劝都劝不动,后来,来了几位男邻居齐上阵,才勉强拉住了这为盛怒的父亲。这个案例可能有些极端,但鸡飞狗跳辅导作业的场景每个小区都在上演。那么幼升小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如何平稳度过第一年呢?
秋秋:宋老师,我知道您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今天想请您跟我们初为或即将成为小学生家长的爸爸妈妈们聊聊,幼升小到底该怎么办?
宋老师:确实,幼升小的这一年非常具有挑战性。当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也是需要1-2周的过渡期,有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的适应,还有对学习方式的适应。家长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孩子的学习类型,比如有的孩子接受新事物很快,但转移注意的速度也很快,也有的孩子学习新事物比较慢,但一旦学会了就很少忘记。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倾向来决定是在知识上提前准备,还是在学习习惯上提前培养,或者是在遵守规则方面进行特别练习?
秋秋:那当我们家长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爆发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调节自己呢?
宋老师:在爆发情绪的背后,有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程有一些潜在的假设,比如:孩子应该一教就会、孩子应该和自己一样聪明等等。当情绪来的太快时,觉察自己的情绪是第一要务。如果家长本身属于脾气暴躁的,那建议不要实时“目睹”孩子做作业的过程,可以选择走开或换队友来,离开也是爱的一种。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他们在父母面前感受到安全,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否则,他们的注意力和能量都会放在怎样避免父母生气、怎样不被打之类的想法和事情上。因此,家长朋友们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也欢迎大家来我们线下工作坊一起探索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秋秋:的确,“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观念已不再适合当今时代,家庭教育不能一揍了之,我国在《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反家庭暴力法》中都明确禁止了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违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家长提高自我认知,才能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
Ø 家庭教育小贴士:法治时代教育孩子,要用心用脑,别让你受过的伤发生在下一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