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嘉定民革普法大讲堂——“同心学堂”。最近,看到一篇标题为“短视频算法会‘吃’掉孩子的大脑”的文章,短视频的出现加剧了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调整难度,而且这一情况正日趋低龄化,家长们对此都表示非常担忧。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嘉定民革党员、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柴菊香律师以及律宏家庭教育研习社特聘心理学专家宋俊老师一起来聊聊网络成瘾的相关话题。
一、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有研究发现,当我们刷到感兴趣的视频内容时,大脑中奖励系统的某些部位会被激活。这个部位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一种在大脑奖励中心发挥作用的神经递质),我们会得到一种幸福或欣快的感觉。短视频的算法会不断为我们送上偏好的内容,使大脑持续释放多巴胺,我们就会持续产生美妙感觉,那么接下来就是周而复始地追求更多,花更长的时间刷视频。一旦成瘾会导致额叶皮层的结构萎缩,让大脑缩小。2018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 7 小时的 9-10 岁儿童的大脑会可见地缩小。
当然,大家也不必太过恐慌,真正的网络成瘾会伴随社会功能受损,而很多青少年的案例中,并没有达到这么严重的情况,只是孩子使用网络的持续时间超出了父母的预期。
只要家长做好干预,也是能够预防孩子网络成瘾的出现。这就需要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在网络中想要获得的是什么,同伴关系、成功体验、被呵护肯定等感受或是其他,无论是哪些需要,都是他们在现实中未曾获得的。所以,要预防网络成瘾,首先要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合适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要,再经由专业人员的协助进行网络成瘾的戒断。
二、网络成瘾戒断治疗
目前一些所谓“戒网瘾”的机构,由于该行业本身没有明确的行业准入标准,也没有行业协会或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特殊监管,实际从业人员均非专业的人员,其在进行所谓有效戒断行为时往往会触犯刑法中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猥亵、强奸等罪名,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发生很多惨痛事件。网瘾治疗中心良莠不齐,家长难以识别优劣,应优先选择正规医院或心理治疗中心寻求帮助。
如果家长强制把孩子送去这些网瘾治疗中心而不让孩子去上学,这就涉及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如果明知治疗中心以极端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还狠心放任不管或积极配合的,可能会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规定,要是造成严重法律后果的话,甚至会成为刑事犯罪的帮凶。所以,是否要把孩子送去网瘾治疗中心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同时也会涉及是否违反法律规定。
基于很多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网络游戏的沉迷,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3年12月22日发出关于公开征求《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在网络游戏的出版经营、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网络游戏环境进行监管,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现象。同时,根据最新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49条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以虐待、胁迫等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也是国家对此前某些“网瘾治疗”恶性事件的反思和回应。从立法上根本性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够规避未成年人在自我意识和行为能力并不完全时权益受到不可逆的损害,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应对网络成瘾
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可以从小建立家庭中网络使用时间、场所等规则,家长也要进行正向示范,那么就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形成合理使用网络的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则需要平等地探讨、约定、再商议、再调整弹性空间。同时,关注孩子生活中人际关系、情绪、重要事件的状况,及时给予孩子需要的爱和支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扩展兴趣爱好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四、总结
很多父母在拼命“鸡娃”的时候,却忽视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积极的引导作用。如果家长自己刷着短视频,却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而增强使用网络的欲望,在大数据算法的诱导之下成瘾在所难免。过早被耗尽专注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将很难胜任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教育是没有捷径的,只有用对方法,亲子携手同行,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家长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把努力留给自己,才是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
“同心学堂,博爱普法”,做智慧家长,就在律宏家庭教育研习社!我们下期话题再见咯!
视频策划:
民革嘉定区委第三支部
民革上海市委法律服务工作站(嘉定站)
民革上海市嘉定区委第三支部党员之家
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天祝路377弄1号楼115
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9:30-下午17:30
咨询电话:
021-31105780